金融信息
推荐平台

特设:2021年中国经济走向如何?思路是什么?

2021年中国经济走向何方? 货币政策思路是什么? 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将如何发展? 金融监管是如何进行的?

2月8日晚,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央行在最新的声明中提到了货币政策、居民杠杆率、房地产、金融创新和审慎监管等市场关注的问题。

报告设有四个专栏,聚焦存款管理、绿色金融、主要国家货币溢出效应、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四个方面。 央行指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在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思路上,与三季度报告的内容相比,四季度报告在重点内容的表述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货币政策内容提到“保持货币供应总闸门”,新提“保持经济在潜在产出附近”; 在内容部分,继续强调“坚持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拉动经济的手段”,同时提出“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货币政策再掀大闸

尽管资金面有所缓和人民银行规定计息周期,但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向的疑虑仍难以消除。

报告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部分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中有进人民银行规定计息周期,不急转直下,把握政策时效性,妥善处理好调控政策。经济复苏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下一阶段的政策思路,央行强调“把好货币供给总闸,保持经济接近潜在产出”。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此举继续传递出“跨周期调整”的真谛,即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并不依赖强劲的需求端刺激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

事实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锋近日发表的《2020年货币政策回顾与2021年展望》中强调,做好2021年货币政策,关键是要深刻认识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灵活、准确、合理。 适度的取向。 稳定为上,灵活调整,精准操作,量价适度。 其中,量价适度具体体现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利率水平保持在合理水平,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适度适度调整。处理好经济复苏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近期,在货币市场利率短期波动的背景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变化引发更多讨论。

对此,报告强调,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否发生变化,应不必过多关注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

这是因为公开市场操作次数会根据金融、现金等各种临时性因素以及市场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其变化不能完全反映市场利率走势,也不代表央行的变化政策利率。

其次,央行强调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再次提到DR007的重要性。 报告指出,在观察市场利率时,关注市场主要利率指标(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和DR007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而不是个别机构的成交率或受短期因素干扰的时间点值。

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

近期,各方更加关注中国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问题。 报告通过专栏讨论“合理评估居民部门债务风险”的问题,体现了央行对居民杠杆率的关注。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2011年底至2020年上半年增速超过31个百分点。 家庭债务进一步扩大的空间十分有限,相关风险值得关注。

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债务中约有20%与经营活动有关。 剔除后,我国居民杠杆率处于世界合理水平。 我国居民部门经营性债务主要来自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部分个体户利用消费贷款和信用卡资金进行经营性周转。 2020年上半年末,按BIS口径中国居民杠杆率为59.1%,接近欧元区和日本水平; 但剔除经营性家庭债务后,同期居民杠杆率下降至46%左右,在国际上仍处于合理水平

央行指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 一方面,部分负债消费者不理性,未来收入与还款支出不匹配,容易出现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度借贷和消费,存在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 另一方面,面对债务刺激的消费需求,企业如果扩大生产,未来居民债务持续上升、偿债能力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产能过剩问题将暴露出来,与高消费要求不符。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的风险,客户资质下降明显,多头负债、过度授信等问题突出。 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不良率出现上升迹象。

李超认为,关注居民债务风险,着眼于以供给侧改革思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客户资质下降明显。 此举可有效防范部分银行信用卡不良风险和消费贷款不良风险。 对遏制居民消费贷款非法进入房地产领域也具有重要作用。

禁止本地法人银行异地开立存款

“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稳步提升。开展银行体系全覆盖压力测试,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有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增强金融机构的制度健全性和可持续性,”报告称。

对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监管部门多次公开表态。 与三季报相比,四季报还特别提到了金融创新和审慎监管。

近两年,央行有序整改不规范的创新存款产品。 在推出计息、定期付息等所谓“创新”产品后,央行表示,将从2021年一季度开始吸收异地地方法人银行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 MPA),禁止通过多种渠道异地开立存款。

异地存款是指地市法人银行通过在没有实体网点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包括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吸收的存款,以及通过自有网银、手机银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

近两年,部分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吸收外地存款实现快速扩张,偏离了服务本地的定位。

央行表示,由于异地存款稳定性差,积累的流动性风险容易快速扩散,不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金融体系稳定。 2021年一季度起,地方法人银行将吸纳异地存款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禁止通过多种渠道开立异地存款,已经发生的存量存款自然会减少。到期结算。 除了没有实体营业网点而在网上开展业务的银行外,这类银行的范围不受空间限制,实质上已经成为全国性经营的银行。 因此,存款利率的自律需要参考国有银行。

央行指出,存款基准利率作为利率体系的“压舱石”,应长期保持。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加强非标存款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异地存款管理,防止非理性竞争,维护存款市场竞争有序,银行负债成本保持稳定。 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定下降创造良好环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信用帝 » 特设:2021年中国经济走向如何?思路是什么?

福州贷款找我们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